随着中国城镇化率超过65%,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城镇化进程开始进入“精益化运营、高质量发展”的下半场。在新形势下,“共建”的新模式、新逻辑已经广获认可并深入实践。
蓝绿双城是“共建”模式的首创者,其设计创新、产品创新回归房产品的价值本原-安全、品质、功能、美学,紧紧围绕“生活方式更新”和“生活场景营造”两个基本点展开。
共建方法论在设计端的体现
1、多元诉求的有效聚焦
一个项目,往往涉及参与各方。各方的关联度是因项目各异的,构成一个复杂程度高,但系统性未必强的复杂生态。资方、原建设方、共建方、政府管理方的诉求各有侧重,有时会呈现出发散多、合力少的特征。在多元诉求的背景下,思维聚焦的工作必须由共建方来实现——具体通过设计产品力的聚焦思维功能使之缝合、兼容。产品力的强大聚合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2、多维管理的主动共情
产品力的第一道环节来自设计。从设计团队的角度出发,蓝绿双城设计团队经历了角色进化全新体验。从过去“独立乙方”转变成共建模式中“大乙方中的一份子”,工作模式与技能在随之变化:与多维管理端的沟通不仅需要专业性和固有的服务精神,更需要主动式的“共情”——沟通、协调、满足需求是激发产品力创新的“生产线”。当然,完成蝶变之后的设计师思考维度在多元视角与不同诉求之间融合,实现更深入地理解其他角度考虑建筑的出发点和限制条件,最终在融合诸多要求之下完成转译,用建筑师的专业语言呈现空间和材质的表达。
3、多种经验的标准表达
共建项目有着不同的投资主体,地域差异性与前期开发定位的思路差异也千差万别。对于品牌设计团队而言,如何理解共建项目的“标准化”需要新的体会——有着更强定制化特征的单一项目,如何将自身的经验转化为某种可以实现项目营造“知识传承”的标准化?如果仅从产品的物理形态着手研究,可能很难实现,我们需要将标准化和体系化的重点转换到思维方式上来——梳理出共建项目解决问题的逻辑并加以实训,产生共建项目设计的思维标准化。
与此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设计还必须始终站位高远,胸有“情怀”,做好细致而微的服务工作的同时算好“产品力”的大帐。在着眼长远发展的取舍指引下,相信市场最终会为长期主义买单。
共建方法论在设计端的应用
紧跟时代,蓝绿双城产品设计这几年结合实践深度思考,把解决具体问题和总结复盘同步结合,在完成具体项目的同时,从全局视角、生活动线、户型功能、立面创新、实景营造等方面落地共建方法论。
全局视角:从更高远、更系统的层面观察和研究
看似容易理解,但却是项目层面的管理者和建筑师容易缺失的一种能力。蓝绿双城设计团队通过每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项目着力培育这种能力。
例如,通过杭州机场快线靖江路车辆段上盖TOD项目的规模化实践,将规划视角对建筑设计思维的“拔层”效应展现出来,产、城、景、人四位一体的大尺度通过社区组织与邻里公共空间的营造得以表达。通过这一案例作为引导,在集团较为擅长的专项领域——三大类TOD项目(盖上、站点、线路)中,设计团队的规划视角与规划思维在复杂形态的交通组织、多维空间交织组合、 巨大高差空间的功能“缝合”,全时生活服务空间的层级组织等方面均学习和体会了更深入的思考。这些思考在重庆四公里TOD上盖和昆明渔村地铁双上盖TOD项目等多个项目中均有实践。
同理,在小镇类的项目——武汉北泊心域项目的小镇中心建筑群落规划设计中,同样着重引入和强化整体规划思维,也能够为具体的小尺度建筑设计寻找逻辑脉络。在本项目的前期规划构思中,将建筑空间的“故事线”分别梳理出三种思维依据,并依此发展出三个不同方向的建筑方案——从规划出发,将建筑的根系扎得更加稳健。
生活动线:用动态的活动流、行为流来思考和组织
在这个方面,蓝绿双城有着自身独到的理解。在项目中创造和运用好动线系统,从城市层面、社区层面,一直延续到小体量的单体建筑层面,在每一个尺度的产品力表达中都将其置于一个极其重要的高度。从生活内容中剥离“活动”,从“活动”中抽取“动线”,最终以“动线”为依托,创造符合生活模式的建筑空间。
大型社区案例——咸宁际华园规划项目中,因其特殊的项目定位,本案需要组织的各种动线内容极其丰富多元。将体育主题目的人群、周末休闲度假人群、第一居所生活人群和康养二居人群的生活动线分别归纳成不同逻辑系统,交织成复合的动线系统,实际构成了一张“小镇生活”的活力网。
在TOD站点综合体案例——南京白水桥东站上盖综合体项目的规划设计中,同样从“动线”出发,将4~5个不同标高的城市导入空间均作为“首层”,复合式的多首层动线设计,为两栋体量不大的综合体楼栋找到了它们可以“链接”城市的多向插口,从交通肌理上为它们编写基因。这种规划思路同时也回归了TOD项目的本质属性——以交通组织重组社区的价值。
将尺度放到小体量单体建筑的案例中——在杭州溪悦云和园住区生活艺术馆项目中,不同的设计团队首先需要充分理解和融合蓝绿三位一体的理念,再通过“生活动线”这一逻辑抓手,将展示动线、服务动线、归家动线放在同一时空下组织,建筑、室内、景观的不同动线也整合在一个整体之中,体现了从销售阶段到交付使用阶段“所见即所得”的空间延续性。
户型功能:综合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家庭结构、审美和志趣
户型设计是住宅建筑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未来业主对每一处细节都倍加关注的核心要素。也正因为如此,实际项目中的户型设计是一块“夹心饼干”——一方面高房价要求严格控制面积段,同时面对设计规范愈加严格(交通核服务空间的设备与技术要求不断提高),面积计算愈加苛刻的当下,不利因素使设计发挥的难度急速增长——这是户型创新的限制因素;另一方面,新的购房人群带来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家庭结构、审美和志趣,早已越过了当年仅仅关注“几房几厅几卫”的那个时代,成为当下户型创新的社会基础和根本动力。
不难理解,设计户型就是在设计“生活”——在户型设计领域的创新,最需要深刻理解的是生活方式根本转变。总结起来,我们将家庭生活的场景逐一归纳,形成在家庭休闲、社交会客、亲子互动、文娱健身等方面的场景落位,再将场景落位反馈到内部空间的布局和尺度细节上。
应对不同客户生活需求在户型上做出相应变化,具体体现在杭州某住宅项目上:相同的129平方米面积段我们给出了三种不同策略的解决方案:方厅洄游型、东西横厅型和传统“四叶草”户型,方便处于不同生活阶段的家庭进行选择,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以此为切入点,针对性地在全国范围内的不同地区开展户型库研发设计工作,各属地团队在深入研究不同地区人群特点、购买力、生活习性等要素影响下,各种尺度的方厅空间在提供生活场景方面的支持度差异,以应对区域和面积差异之下的多种需求。
立面创新:成本限额下满足高审美需求
在立面设计方面保持突破和创新一直是蓝绿双城体系设计团队的重中之重。经历了20余年高品质“颜值”的一脉相承,新的市场正在召唤新的探索与突破。审美升级的体验经济时代来临,消费者对品质的追求和对自然返璞的向往成为产品开发的源动力。不满足于已被广为接受的“公建化”、现代感立面造型,适时研究建筑立面新的发展特征,形成新的特色与风格。近年来,虽然在成本压力比较小的高端项目中,典雅和精致仍然是不变的极致追求,但在众多大量性住宅项目中,成本限制带来的构造和材料限制性要求,以及如何更好地满足年轻化、简洁化审美趋势的应对,成为立面设计的思考重点。与时俱进,蓝绿双城专题进行了《高性价比住宅立面创新研究》的专项课题,并在落地端专项梳理了《立面造型的管控要点与流程》标准动作手册,从设计研发、材料选样、现场把控和品质复盘几个方面进行整合管控。2023年下半年,又结合新的市场趋势启动了新一轮蓝绿双城体系立面的创新研发工作。
从实践的多个项目落地效果看,实现了在成本限额下做出满足高审美需求的品质立面的战略目标,并已经初步形成有特色的立面策略。
杭州春和云境项目首先尝试将“双层横线线条”与内斜切面套框的手法组合起来,在经典三段式立面中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相较于传统项目,本案整体细节呈现得更加精致和完美。
其后的溪悦云和园项目,建筑业态更加多元——住宅建筑涵盖大高层、小高层及多层洋房等多种丰富的类型。客观上要求在立面上探索出新的满足多种形态的细节手法。本案首先采用不对称的立面总体手法满足灵活的总图布局需要,而在单体立面设计上,将内切面与横向“双眼皮”结合起来,构造出新的视觉效果。多层与高层在相同的细节构件中展现出总体协调性。
而在宁波久望和园项目中,设计紧紧依托当地市场对于功能需求的回应,以铝板、涂料和玻璃三种轻盈现代的质感材料,以及去装饰化的立面设计手法展开精细化表达,将非对称的立面逻辑与极简的线条语言结合。
连续的大玻璃面弱化户间结构,与强调层间结构的水平线条共同赋予了建筑的横向张力,竖向斜切的铝板线条凸显纵向挺拔感,向上延伸一体化的顶部圆角和飘板,营造三段式立面比例的同时,有效遮挡了屋顶机房设备,保证立面效果的纯粹。
同样,在更加注重细节处理与材料构造的低密类住宅产品立面研发中,秉持着对现代和传统两大主题如何通过比例、尺度的协调和材料运用进行有机融合,蓝绿双城正在进行各种不同方向的尝试。在北方区域某低密住区项目设计中,设计采用现代简洁的构造元素尝试对宋韵传统风格进行新的诠释:从宋画建筑中汲取灵感,探究宋代多层建筑体量关系和细节元素(建筑层层叠叠,屋檐横向出挑,水平延展感强,同时线条装饰丰富),运用现代材料对建筑立面、体量和细节进行转译和简化,从而产生更加强调水平感、线条感和细节精致感的现代宋风建筑。
除了住宅建筑产品之外,蓝绿双城设计团队在酒店与民宿等公共建筑的设计中,同样运用这一逻辑,找寻关于东方空间的传统记忆。在整体氛围营造与立面细节手法上探索如何在契合时代审美与建造技艺的条件下保留特有的东方属性。
实景展示区是一个项目重要的金名片和“开场白”。近年来,在打破原有的狭义“售楼部”概念之后,展区营造方面创造的“场景”领域已经越来越宽泛,注重体验和对真实生活还原。美好的生活场景,既需要物理空间本身的宜人和美感,也需要使用者的互动和触发。蓝绿双城针对性编制了《蓝绿双城生活场景营造手册》,从客户体验出发,围绕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和客户敏感点进行场景策划、营造和运营,并已落地到项目规划总图、全景计划等具体实践中,逐步成为生活场景和生活方式的规划、设计、营造、运营者。
具体操作层面,更是创立《蓝绿双城生活场景六步法》,把握绿色、智慧、精神、永续的生活方式发展趋势,对标典型案例,从场景营造的维度梳理项目开发、运营的全流程工作,不仅仅是将规划、建筑、景观、室内等相关专业打通融合,更是将统合的范围拉通到更大的层面——项目定位策划、产品营造、营销品宣、生活服务、社群运营的全过程路径,并通过生活馆、商业街、样板房、大区景观、架空层、归家动线、质造节等营造节点和“烟火集”“一起长大”“守护天使”“数字书房”“温暖+”等服务IP予以系统呈现,所见即所得。
这些营造原则和方法论,并非只是一个个印制在手册上的“条文规则”,其中蕴含着的每个项目因地制宜的思考与不断深化叠代的进化生命力,正在一个个蓝绿双城实践的项目中得以落地体现。
蓝绿双城的产品力之路仅仅走过了4年多的历程。可以说,随着共建模式的深入发展,其应用也越来越宽广和普遍。在产品力提升上的着力研究的方法论也会在未来的实践中不断继续升级与持续优化,期待产品力在每一个项目上都有精彩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