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 | 再下一城 曹舟南的“共建”理想
进入11月,杭州气候宜人,“江南的秋天”更显温婉动人。
11月1日,杭州运河文化发布中心,“第二节共建者大会”气氛热烈,500多家共建者、70余家全国媒体和超100名业主的注视下,
曹舟南登台分享。
蓝绿双城创立2周年,团队由初创的4个人,发展到今天810人;下辖子分公司共计44家,形成开发服务、生活服务、城市服务三大
板块;进入国内40个城市和地区,落地63个项目;土地储备与合作方式形成的各类土地储备建筑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可售货值超过
1000亿。2年跨越式的发展,让蓝绿双城创始人、董事长曹舟南有了骄傲的资本,也坚定了他走“共建”之路的信心。
(蓝绿双城创始人、董事长曹舟南)
从”代建”到”共建” 曹舟南看到了什么?
2010年,曹舟南一手创建了房地产“代建”商业模式。
“基于2009年中国房地产的井喷,导致大部分制造业企业,甚至包括一产、三产龙头企业,都属地化拿地,但随着行业最严调控的
到来,很多制造业企业既没有品牌也没有团队。”正是看到了这样的商机,曹舟南表示,“2010年9月成立绿城建设公司,中国房地产
行业第一家代建公司,当年到年底签约项目就超过80个。“
2018年8月,曹舟南辞去绿城中国执行董事、行政总裁,创业成立蓝绿双城,在业内首次提出“共建”模式。
2006年由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和马克·克雷默(Mark Kramer)提出“共享价值”(shared value)
这一概念。
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可以从“共享价值”的角度去重新构想自己的产品,用更全面、更长期的视角去思索顾客和市场的需求。
他认为,企业可以通过重新界定价值链的做法,和周围的环境、社区、供应商共赢。
曹舟南想做的,就是重新构建房地产开发、运营、分配等各个环节,重塑房地产业价值链。与资本共建、与客户共建、与供方共建、
与同行共建,共利同赢。
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走过了”土地红利”和”金融红利”期,进入”管理红利”,向精益化管理要效益的时代。行业集中度进一步
提高,大量的房地产企业未来10年、20年都将面临转型。曹舟南认为,“中国房地产30年粗放、外延式发展的道路要过渡到精细化、
内涵式发展道路,最佳途径就是共建。”
从0到100 蓝绿双城靠什么?
“蓝绿双城63个项目,其中接近一半项目在2020年内面世,今年能够实现销售业绩大约在70亿左右。”据蓝绿双城创始合伙人
余海涛介绍,“2021年,蓝绿双城要破双百,项目数量破百、销售由今年70亿成长为明年的100亿。”
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为实现既定目标,“合伙人机制”成为曹舟南的必然选择,这也吸引了顾建明、余海涛、张文龙等多位知名
地产人加入。
“相对灵活的激励体系,有实股,有虚拟股权,有利润分红,也有员工跟投等,我们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型以及所发展的阶段,配置了
相应灵活的一套体制安排,既保证现有团队的积极性和稳定性,同时也为未来不断的引进行业内优秀人才留有一些空间。”在蓝绿双城创
始合伙人孔景玲看来,合伙人机制本质上就是共建,正是蓝绿双城的基因。
在众多已经参与其中的共建者看来,蓝绿双城还有着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引入SOD服务导向发展理念,以终为始,以未来的
生产、生活、生态场景来指导规划、设计、营造和运营;导入“双开发”作业模式,在传承品质、创新产品品类的基础上,叠加数字
开发;打通“三合一”服务机制,联动开发服务、生活服务、城市服务,连贯营销服务、物业服务和配套服务,提纯生活服务能力;创新
TOD开发运营模式,推动TOD从交通流线向经济动脉转化,从交通方式向全新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转变。
从规模到品质 离成功还有多远?
随着2020年首批战略投资者落地,蓝绿双城计划在2-3年之内会启动公司上市。
“未来我们的投资原则,总的来说还是围绕着C端客户的居住需求和生活服务需求,围绕社会与行业的痛点难点,做好城市更新、
城乡融合、困境重生三大课题。”蓝绿双城创始合伙人金如一介绍。
茂赫(雀巢公司前董事会主席)在总结雀巢的成功之道时说:“一个企业要想成功,就必须真正做好那些最正常、合乎道理的事。”
蓝绿双城,创业初,名称由宋卫平和曹舟南两人商定。而据蓝绿双城创始合伙人顾建明介绍,“绿代表品质、理想,我们传承了26年
宋氏品质精髓; 蓝代表科技、智慧,我们在传承品质开发的基础上叠加数字开发。”
“如果有一天你们反映,蓝绿双城产品品质、服务品质做的烂,我一定把规模压到最低,个位数。我们这么多人做个位数项目,精雕
细琢,就不信做不好。”曹舟南此前也曾对媒体承诺。
不管是哪种模式,把产品品质做好,让业主满意,是基础也是根本。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随着多个项目的陆续落地交付,蓝绿双城也将面临来自消费者更严格的考验……